Cloud Ecosystem Evolution Learning
记录深入剖析Kubernetes专栏里关于云生态演变的历程。
初出茅庐
2013
年云计算领域,从盛极一时的OpenStack 到 Cloud Foundry为代表的PaaS项目开启了构建平台服务化的变革,都以为Platform as a Service的时代要来了,直到Docker项目出现。
PaaS特点:提供了一种名叫“应用托管”的能力,核心组件是一套应用的打包和分发机制。在云计算和虚拟机普遍的当时,将应用通过脚本部署到这些机器上。
所以,像Cloud Foundry这种给用户提供了流畅的上云体验,通过一个命令将应用上传给Cloud Foundry,在通过虚拟机运行应用。
虚拟机里通过Linux的Cgroups和Namespace机制创建沙盒环境,进行进程间隔离。沙盒≈容器。
事实上,Docker和Cloud Foundry的容器大部分功能和原理是一样的,而Docker的特点就是:Docker镜像
而镜像解决的问题就是 应用打包 问题,以往的PaaS虽然可以打包,但要想在远程VM上跑起来,仍然需要摸索定制,对不同的编程语言不同的套路。
Docker镜像是直接由一个完整操作系统的所有文件和目录构成的压缩包,所以它带来的是环境一致性。沙盒或容器,只要解压压缩包,就可以运行程序了。
Docker镜像给了PaaS打包来了一次降维打击,通过镜像打包应用所需的整个操作系统,解决了环境问题。
但它并不能代替 PaaS 完成大规模部署应用的职责。
崭露头角
Docker 项目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关注,一方面它解决了应用打包和发布这一困扰运维人员多年的技术难题;另一方面,它第一次把一个纯后端的技术概念,通过非常友好的设计和封装,交到了最广大的开发者群体手里。
Docker开源战略:坚持把“开发者”群体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。 相比PaaS,Docker更完美的捕获了应用开发者。
容器化 取代 PaaS化 成功infrastructure领域关键词。
下一个事件是,Docker发布Swarm。
Docker野心不止仅仅解决打包问题,它们需要定义规则,打造自己的平台,进而盈利。走着走着还是回到了PaaS的路上。
不过此时的PaaS,是以docker容器技术为核心,docker镜像为打包标准,全新的容器化思路。
群雄并起
CoreOS推出自研的rkt容器,通过其他开源项目搭建起一套平台产品。开始与Docker公司竞争容器平台化市场。
Docker推出Swarm提供集群管理功能,它完全使用 Docker 项目原本的容器管理 API 来完成集群管理。很方便,用户容易掌握。
对Docker公司来说,下一个事件是,收购Fig,一个容器编排项目。Container Orchestrate
Orchestrate并不是新名词,在云计算中指用户配置一组虚拟机以及关联资源的定义、配置、创建、删除等工作,然后由云计算平台按照这些指定的逻辑来完成的过程。
在容器时代,指对 Docker 容器的一系列定义、配置和创建动作的管理。
Fig 就会把这些容器的定义和配置交给 Docker API 按照访问逻辑依次创建,你的一系列容器就都启动了;而容器 A 与 B 之间的关联关系,也会交给 Docker 的 Link 功能通过写入 hosts 文件的方式进行配置。更重要的是,你还可以在 Fig 的配置文件里定义各种容器的副本个数等编排参数,再加上 Swarm 的集群管理能力,一个活脱脱的 PaaS 呼之欲出。
Fig后来改名为Compose。
同期老牌集群管理项目Mesos也推出了自己的PaaS,旨在使用户能够像管理一台机器那样管理一个万级别的物理机集群,并且使用 Docker 容器在这个集群里自由地部署应用。
2014
年群雄并起,值得注意的是Google在这年发布了Kubernetes,在一次改变了容器市场格局。
尘埃落定
Docker公司不失时机的推出Docker Compose、Swarm 和 Machine“三件套”,在重新定义 PaaS 的方向上走出了最关键的一步。2014~2015
年,整个容器社区围绕docker各种项目热闹非凡。
然而,Docker公司在docker开源项目上始终有着绝对的话语权,为了商业利益最终 走向远离社区的道路。
2015
年,容器领域的其他公司为了削弱Docker公司话语权,由Docker、Google、Redhat、CoreOS等成立了一个中立基金会,共同定义一套容器和镜像的标准和规范。
这个标准和规范是:OCI(Open Container Initiative)。OCI的提出目的:将容器运行时 和 镜像的实现 从Docker项目中剥离出来。 但是,OCI并没有改变Docker项目是容器标准的事实。
对于PaaS层,Docker公司只有Swarm,而Google和RedHat这样的公司都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。
所以,这次Google和RedHat等共同发起了 CNCF (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) 。
这个基金会目的:以 Kubernetes 项目为基础,建立一个由开源基础设施领域厂商主导的、按照独立基金会方式运营的平台级社区,来对抗以 Docker 公司为核心的容器商业生态。
CNCF为了保证k8s在容器编排的领域的竞争力,应对Docker和Mesos压力。Kubernetes选择的是Borg来应对。它源于Google 公司在容器化基础设施领域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沉淀与升华。Kubernetes以超前的设计理解和Google的号召力迅速构建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容器编排与管理生态。
有了Kubernetes,CNCF开始发力围绕k8s的生态,Prometheus、Fluentd、OpenTracing等相应发展起来。
2016
年,面对CNCF的竞争,Docker公司的策略是,将Swarm内置到docker中。这种一意孤行的做法带来项目的复杂度和维护成本都是不利的。
而Kubernetes策略,和docker最初发展起来的原因一样,充分以开发者考虑,各种插件机制催生出了各种二次创新工作。
胜败显而易见,所以2017
年 Docker公司将容器运行时部分Containerd捐赠给CNCF,接着将Docker项目改名为Moby交给社区维护。
2017
年Docker 企业版中内置 Kubernetes 项目,至此容器编排之争结束。
2013~2017,从PaaS 到 docker 到 Kubernetes。Infrastructure领域发生很多变数。
从中可以看出,一个开源项目的成功的根本:以开发者为核心,构建一个相对民主和开放的容器生态。
上面内容总结几点:
- 容器技术的兴起源于PaaS技术的普及
- Docker项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,通过镜像解决了应用打包,这个根本问题
- 容器本身没有价值,有价值的是容器编排。类比电力和电器。